近日,我国锂电池技术领域迎来了一项重大突破。天津大学科研团队与合作者经过数年攻关,成功研发出能量密度超600瓦时/公斤的软包电芯,模组电池能量密度也达到了480瓦时/公斤。这一成果使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和续航能力较现有水平直接提高了2-3倍,相关研究已于8月13日发表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《自然》上。
锂金属电池因其理论能量密度远高于传统锂离子电池,一直被视作下一代电池技术的重要方向。然而,其电解液设计长期以来难以兼顾性能与寿命,成为制约发展的主要瓶颈。此次,科研团队首创高能金属锂电池电解液“离域化”设计理念,打破了传统电解液对主导溶剂化结构的依赖,成功实现了能量密度与综合性能的双提升。
这一技术突破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,更具备广泛的产业化前景。目前,新型电池已成功应用于我国三款型号微型全电无人飞行器,使其续航时间提高了2.8倍。这意味着无人机在执行侦查、测绘、物流等任务时,可以大幅延长作业时间,显著提升工作效率。
更令人振奋的是,团队已掌握高能锂电池全链条核心技术,实现自主可控,并具备量产能力。预计今年下半年将全面投产,这将为我国新能源产业带来革命性变革。对于电动汽车行业而言,这项技术意味着在保持现有电池体积和重量的情况下,续航里程有望实现翻倍增长,或将彻底解决消费者的“里程焦虑”问题。
这项突破性技术的问世,标志着我国在锂电池领域已处于全球领先地位。随着产业化进程的推进,无论是无人飞行器还是电动汽车,都将从这项技术中获益匪浅,为相关行业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。未来,我们或许将迎来一个续航能力更强、充电频率更低的新能源时代。
发布于:北京市出彩速配-股票配资网官网信息-十大配资排行-股票配资推荐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